1953年秋天,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终于抽出时间回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福建老家。久别重逢,乡情浓郁,在与父老乡亲的饭局上,心情大好的刘亚楼端起了酒杯,准备痛饮几杯。
然而,酒杯还没到嘴边,随行的护士便上前轻声劝阻:“首长有交代,我们要对您负责。”刘亚楼听后,二话没说,默默地放下了酒杯。
这一幕让他的弟弟刘亚东看在眼里,很是不解,他凑到哥哥身边小声嘀咕:“马头(刘亚楼小名),你现在当这么大的官,怎么还这么不自由?”
刘亚楼闻言,只是淡然一笑,轻声回应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就是毛主席也一样,我们都得尊重同志们的意见哪!”
毛主席也一样
刘亚楼这句话并非随口一说。就在前一年,也就是1952年2月,毛主席亲自到南苑机场视察空军建设。当时,刘亚楼陪同在侧,两人在雪地上边走边谈。
交谈中,毛主席敏锐地发现刘亚楼的衣领和袖口已经磨损得相当严重。他停下脚步,指着刘亚楼的袖子说:“特批你可以做两套新衣服!”
那个时期,全国上下正在进行“三反”运动,也就是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毛主席亲自拍板枪决了功臣出身的贪腐分子刘青山、张子善,他曾对身边人说:“我毛泽东不愿做恶人,但为了新中国的未来,总得有人承担这个责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毛主席自己也以身作则。他当时穿的衬衣也打了补丁,用的皮带也十分老旧。他对自己苛刻,对爱将也同样关心,他给刘亚楼“特批”做新衣服,既是体恤,也是一种无声的榜样。
从陆地到天空的信任
毛主席对刘亚楼的这份特殊关怀,源于长久以来建立的深厚信任。这份信任,是从战火中一路考验过来的。
早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时期,刘亚楼就屡建奇功。他曾率部围歼张辉瓒部,毛主席为此特意将缴获的张辉瓒的手表作为战利品奖励给他,并写下“前头捉了张辉攒”的诗句。长征路上,刘亚楼担任先锋师政委,为中央红军开路。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飞机轰炸北京,让毛主席深刻感受到了来自空中的威胁。他下定决心:“必须尽快建立空军!”而空军司令员这个关键职位,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刘亚楼。
毛主席找到刘亚楼,开门见山地说:“刘亚楼,你仗打得不错,又在苏联吃了几年面包,要你从陆地上天,负责组建空军,怎么样?”面对这份重托,刘亚楼没有推辞,只说:“那我就只有边干边学,边学边干了。”
不许比我先走
刘亚楼没有辜负这份信任。他从零开始,创办航校,建立空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年轻的人民空军取得了击落美军王牌飞行员的辉煌战绩。
1952年那次视察,毛主席对空军的成就非常满意,他高兴地对刘亚楼说:“你没有让我失望,也没让中央失望。”
两人聊起家常,刘亚楼无意中说了一句:“我劝我爱人多学习,不然等我先去见马克思,她得靠自己了。”
听到这话,当时已年近六旬的毛主席突然停下脚步,转过身,眼眶湿润地看着刚过四十的刘亚楼,语气严肃地说道:“这话不对!在我没去见马克思之前,你们一个都不能走,以后不许再说这种话。”
这番话,早已超越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位长辈对晚辈发自内心的叮嘱与期盼。
最后的嘱托与遗憾
然而,天不遂人愿。常年的高强度工作严重透支了刘亚楼的身体。1964年,他被确诊为肝癌。
即便在病重期间,他依然心系空军建设。当得知我军首次击落美军无人驾驶侦察机时,他立刻兴奋地写信向毛主席报捷。毛主席收到信后,立即批示让他“安心休养,不要发急”,并强调“要待病好再工作,当作任务来执行。”
1965年5月7日,刘亚楼将军病逝,年仅55岁。毛主席得知消息后,悲痛万分,当即下令:破例按照大将的规格为刘亚楼举行葬礼。
这位从陆地飞向天空的将军,终究还是比主席先走了一步,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结语
回到1953年那个秋日的午后,当弟弟刘亚东打趣哥哥“不自由”时,他或许无法完全理解,那种“不自由”背后,是一种何等崇高的自我约束和责任感。对于刘亚楼和毛主席那一代人而言,纪律和规矩不是束缚,而是融入血液的信念。这种信念,让他们能够抵御糖衣炮弹的诱惑,也让他们之间建立起超越寻常的信任与情谊。所谓的“不自由”,恰恰是他们心中那份对国家和人民最大的自由。
鸿岳资本配资-网上配资门户怎么登录-网上配资炒股-网上配资知识网首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