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师范生专场招聘上,浙江湖州某高中直接拒绝了苏南同学,理由直白到扎心:“怕你们留不下来”。这话一出来不少人纳闷,都是长三角发达地区,苏南同学明明很优秀,怎么就成了“留不住的隐患”?其实这背后根本不是地域偏见,全是学校招人的现实考量和过来人的教训。
首先得说个关键背景,湖州和苏南看着离得近,教育圈的“人才流动逻辑”完全不一样。苏南的苏州、无锡这些地方,经济实力比湖州还强一截,教师待遇更是出了名的高。有数据说苏州重点高中的在编教师,年收入比湖州同岗位多出三四万,公积金、住房补贴这些隐性福利也更优厚。对苏南同学来说,回本地任教不光离家近,职业性价比还更高。之前湖州某区县就吃过亏,前年招了个苏州来的师范生,试用期刚过就考回了家乡的重点中学,学校花在培训上的精力全打了水漂。
学校怕的不只是“人走了”,更是背后的“招聘成本窟窿”。高中教师招聘从来不是“招进来就行”,从专场宣讲、简历筛选到试讲考核,一套流程走下来,人力成本就得好几万。要是招进来的老师干半年就走,不仅得重新招人填补空缺,还会打乱教学进度——高中课程连贯性强,尤其是高三年级,频繁换老师对学生影响极大。有校长私下算过,一个教师岗位空缺三个月,对应的班级平均分可能掉5-8分,这对靠升学率说话的高中来说是致命的。
再往深了说,这是湖州高中应对“教师流动风险”的无奈选择。别看湖州整体经济不错,但和苏南核心城市比,在教育资源、发展平台上还是有差距。苏南的重点高中大多有成熟的教研体系,能接触到最前沿的教学改革,对年轻教师的成长更有利。而湖州部分高中还在爬坡期,培养一个骨干教师要花3-5年,要是被苏南的学校“挖走”,等于给别人做了嫁衣。之前湖州求是高复就出过这种问题,近两年核心教师离职率高达28%,其中不少是被苏南学校用高薪挖走的,这让学校管理层特别头疼。
展开剩余59%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生活适配性”带来的隐性流失风险。苏南同学从小适应了当地的生活节奏,比如苏州的饮食偏甜、无锡的通勤依赖地铁,而湖州的生活习惯虽然相近但仍有差异。更关键的是家庭因素,苏南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更希望孩子留在身边。之前有个常州来的师范生,在湖州任教一年后还是辞职了,理由就是“爸妈身体不好,回家开车只要20分钟,在湖州得俩小时”。这种因家庭原因的离职,学校提前根本没法预判,只能从源头降低风险。
可能有人会说“湖州不是不限户籍吗?”这话没说错,但得看具体情况。市直属学校和义务段教师确实户籍放开,但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暗地里会更倾向“稳定型候选人”。长兴、南浔这些区县的招聘公告里早就藏着线索:硕士学历不限户籍,但本科生生源地或户籍得在浙江境内。这其实就是在变相筛选“更可能留下来的人”,苏南同学恰好踩在了这个“隐性门槛”上。
而且这不是湖州独有的现象,整个长三角教育圈都有类似的“地域偏好”。杭州西部山区因为教师流失严重,去年年底都出台了限制非正常流动的政策,还特意提高了乡村教师的职称待遇和荣誉补贴。连杭州都这么紧张,湖州高中自然更谨慎。毕竟对学校来说,招聘不是“选最优秀的”,而是“选最合适且最稳定的”。苏南同学的优秀是公认的,但“稳定性短板”正好戳中了高中招聘的痛点。
不过话说回来,这事儿也不能全怪湖州高中“小家子气”,本质是长三角教育资源竞争的缩影。苏南的学校能吸引湖州的教师,反过来湖州也得想办法留住自己的人。有些学校已经在变通了,比如给外地优秀教师提供住房补贴,或者和本地高校合作搞“教研共建”,用发展平台弥补待遇差距。但这些措施见效慢,短期内“怕留不住”的顾虑还是打消不了。
所以对苏南同学来说,不是湖州高中故意刁难,而是你的“家乡优势”在招聘方眼里成了“流动风险”。要是真想去湖州任教,得主动打消学校的顾虑——比如在试讲时提提对湖州教育政策的研究,或者说明自己有亲友在湖州定居,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不是来过渡的”。
说到底,湖州高中的拒绝理由听着刺耳,却藏着基层学校的生存逻辑:比起“招到顶尖人才”,“招到能长期留下来的人才”更重要。这不是地域歧视,也不是否定苏南同学的能力,只是在现实压力下做出的无奈选择。毕竟对高中来说,稳定的教师队伍才是教学质量的压舱石,没人愿意冒着重蹈覆辙的风险去赌“万一能留住”。
发布于:江苏省鸿岳资本配资-网上配资门户怎么登录-网上配资炒股-网上配资知识网首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