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
二碑与帖
在书法领域,人们惯常将赵之谦视为清代碑学运动中的杰出典范,指出他对包世臣书法理论的倾心服膺与躬身实践。从表面观之,赵之谦的确无愧于这一殊荣。然而,细加推究,此类描述恐难以全方位呈现历史实情。
图片
这种见解显然是受康有为之后形成的泾渭分明的 “碑学 / 帖学” 框架影响的产物。事实上,即便在康有为处,虽将碑与帖严格对立,但 “帖” 对其的影响仍不容小觑,唯有其大字榜书方能践行 “碑学” 的创新主张。而于赵之谦而言,“帖底碑面”,或曰 “碑帖融合” 的趋势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图片
饶有趣味的是,广东南海西樵山人康有为、浙江绍兴大坊口人赵之谦,或许还得算上安徽怀宁人邓石如…… 这些被划归 “碑学” 范畴的大家,实则皆为南方人,这与阮元 “北碑南帖” 的论断可谓背道而驰,恰如 “南其辕而北其辙”。
图片
依赵之谦自述:“弟在三十前后,自觉书画篆刻尚无是处,壬戌以后,一心开辟道路,打开新局。” 从中可见,他对自己三十岁之前的书法并不满意,直至三十四岁(壬戌年)起,才开始潜心钻研北碑,寻求变革之法。此时,他沉浸于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对包氏的碑学主张,以及 “万毫齐力”、反对 “中怯” 的笔法论述尤为铭记于心。
图片
阮元的论说,显然受到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 “南北宗” 画论的影响,但应当指出,阮元并未明确提出 “碑学”“帖学” 这般纲领性的理论主张,更未将二者严格对立起来。到了包世臣这里,他延续并拓展了阮元所提出的这一解释框架,并将其与实践主张相结合。他舍弃了阮元论述中碑帖与地域的联系,转而发展碑帖的艺术面貌与书法主张之间的实践关联,这为后来赵之谦等人的实践,乃至康有为等人进一步的理论抽象预留了空间。
图片
在实践层面,包世臣理论形成的时期面临两大重要背景。一方面,在清朝,作为艺术实践的中国传统书法已发展至极为成熟的阶段;另一方面,在日常书写实践中,作为科举取士手段之一的书法却陷入 “馆阁体” 的困境。虽说馆阁体书法在当下看来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如它对法度的着重强调,以及对字法 “古意” 的追求等。但毋庸置疑,馆阁体、台阁体书风着实对艺术创造者的活力构成了一种抑制。
图片
对于深受包世臣书法理论影响的赵之谦来说,他自然无法预见 20 世纪以后的考古发现,但凭借敏锐的艺术直觉,通过自身的取法与实践,对 “碑帖二分” 的框架提出了质疑。尽管他通过借鉴民间元素进行综合创新,被后人视作清代碑学的典型代表,但实际上,赵之谦并未将 “碑”“帖” 的载体与某种固定的书法风格简单关联。赵之谦在书法创作上并无固定师承,这使得他能够对任何能为自己艺术创作带来灵感的作品兼容并蓄、转益多师,而无需顾虑其究竟属于 “碑学” 还是 “帖学” 阵营。他曾言:
图片
去古远,石刻传者无几,晋齐梁尤少,宋则仅婕龙颜碑,北齐、北魏石刻尚有,余所见过无过张猛龙碑,次则杨大眼、魏灵藏两造像。石门铭最纵宕,则欧褚祖关也。余所藏隋修梵志,则又调剂汉晋,度越唐宋,落笔处一一如崩崖坠石,非真学拨镫法者不能也。
图片
此处提及的 “拨镫法”,在中国书法技法理论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古老而神秘,是诸多笔法理论中的关键一支。“拨镫法” 这三个字究竟源于何人,现已难以确切考证。有说法称其始于卫夫人,后传至 “二王”,历来被帖学一脉的习书者视作金科玉律。其中,“镫” 乃古 “灯” 字,秦汉时期的灯多以青铜铸就,故而部首从 “金”。
图片
所谓 “拨镫”,原指古人席地而坐时,用手指挑动灯芯的动作,前人借此来比喻书法运笔时那种轻快且沉着的状态,因而有了这一术语。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后世对这一词语的解读愈发复杂。自宋代以后,高式桌椅逐渐普及,书写习惯发生变化,“拨镫” 之 “镫” 被引申为马镫之 “镫”,这使得其阐释变得愈发扑朔迷离。在此处,赵之谦引用 “拨镫法”,意在强调 “落笔处” 需融合汉碑与晋帖。
图片
他援引传为晋人的笔法之语,表明尽管他以汉魏碑版为宗法,但对帖学系统中灵动深刻之处也有着极为深刻的体会。唯有将帖学融入碑学,方能领悟笔法的真正奥义。
赵之谦对碑版推崇备至,并且凭借碑刻书法为自己的创作赋予了全新的风貌。但他绝非狭义上那些 “碑学家”,不会一味贬抑晋帖。《崇本堂藏清赵之谦撝翁墨妙卷》里结字与笔势“晋味十足”,法度与工架展示出他的淳化阁功夫何其深厚!
图片
余所见《兰亭》凡数十种,独吾乡王式庵都转家所藏七种最奇。其中唐拓一本,纸墨绝古而余无甚爱。最爱其红梨板本,盖即《山谷集》中所称赏者,此真绝无仅有。字体较定武小十之三,而肥数倍。一展玩如神龙寸缩,老鹤山立,“恰到好处”四字,不足言也。今其文孙□□携往复州,不可得见,每一忆及,尚觉腕下鬼跃跃欲动。
图片
由此可见,虽说赵之谦与李文田的质疑,为 20 世纪后半叶那场备受瞩目的 “兰亭论辩” 开拓了一种思路,但实际上,赵之谦并非盲目地反对 “二王” 法书。恰恰相反,他对《兰亭序》的某些刻本尤为钟情。即便这些刻本的真伪尚待商榷,赵之谦依旧认定《兰亭》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优秀范本。他所抵触的,仅仅是唐代以后那些失真的摹勒之作。
图片
赵之谦在取法上,可谓不拘一格。他既钟情于《张猛龙》、《杨大眼》这类典型的北碑,也对处于 “碑学” 主流边缘的《郑文公》乃至唐碑等作品青睐有加。他不仅临摹秦汉诏版、权量,《赵之谦峄山刻石真迹》堪称与李斯同调,同时也能领略《兰亭》某些刻本的精妙之处。
从他在视觉艺术方面全面修养的角度深入探究,我们或许能够寻觅到他艺术感悟的根源所在。
图片
三书与画
于《章安杂说》里,亦载录着赵之谦针对书法与绘画关系问题所形成的体系性见解:
画之道本于书,书不工而求工画,如小儿未离乳先哺以饭,虽不皆受病,而瘠与弱必不免矣。古书家能画则必工,画家不能书必有市气。
文人画的兴起与成熟在时间上晚于书法。历史上那些文人画的顶尖高手,即便其书名可能被画名所掩盖,但无一不是精通书法之人。从古人 “六艺” 的排序来看,“书” 乃是古代文人启蒙教育的关键内容,这与当今众多学习绘画却未经过书法训练的情况截然不同。自潘天寿倡导中国画 “分科” 教育以来,虽未轻视书法的重要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对 20 世纪后半期中国文化生态的巨大转变认识尚欠充分。即便在赵之谦所处的时代,每位接受教育的文人都必须接受书法训练,赵氏仍能分辨出 “工书” 与 “不工” 的差别,而如今画家不擅书法甚至不学书法所引发的一系列后果,更是如赵之谦所言,陷入 “瘠与弱” 的困境。
图片
赵之谦不仅意识到书法对于画家的重要性,还为书画学习设定了先后程序,即先 “书” 后 “画”。他将书法学习与训练比作 “哺乳”,把绘画比作 “吃饭”,这一逻辑关系无疑是精准的。书法学习能使人熟悉并认知中国书画的基本材料,尤其在笔法方面,书法与绘画存在诸多相通之处,在布局构图等方面也可相互启发,从相对简易的字结构过渡到自由奔放的中国画创作,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诚然,绘画对笔墨技巧和造型能力的要求远高于书法,仅 “工书” 不足以成为优秀画家的充分条件,但无疑是必要条件。《清赵之谦墨松图》与其说是一幅画,其实可以作为书法之笔法训练训徒稿。若缺乏前期书法训练的积累,画家的创作难免沾染 “市气”。
(待续)
我们将《崇本堂藏清赵之谦撝翁墨妙卷》、《赵之谦峄山刻石真迹》、《清赵之谦墨松图超精版》精确复制,作为极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飨书友!请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
欲购专业级《崇本堂藏清赵之谦撝翁墨妙卷》、《赵之谦峄山刻石真迹》、《清赵之谦墨松图超精版》超清复制件的书友,可点击下面商品卡,品鉴与激赏!
<script src="//mp.toutiao.com/mp/agw/mass_profit/pc_product_promotions_js?item_id=7519427803448656421"></script><script src="//mp.toutiao.com/mp/agw/mass_profit/pc_product_promotions_js?item_id=7519427803448656421"></script><script src="//mp.toutiao.com/mp/agw/mass_profit/pc_product_promotions_js?item_id=7519427803448656421"></script>1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鸿岳资本配资-网上配资门户怎么登录-网上配资炒股-网上配资知识网首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