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一位朋友聊天,他挺兴奋,说账户一片红,但不是亏钱的红,是上涨的红。他那混合配置的组合里,股票和债券,这两个平时有点像跷跷板两头、你上我就下的家伙,居然手拉手一起往上走了。他说这种日子最舒服,不管风吹向哪边,自己总能赢,是真正的“躺赢”。
我听完,没接着他的话茬说恭喜,心里反而“咯噔”了一下。这种看似完美的“股债双牛”行情,对我这种在市场里被反复捶打过的老韭菜来说,与其说是馅饼砸脸,不如说是一种警报。它闻起来太香了,香得有点不真实。因为这张看似完美的成绩单背后,隐藏的逻辑,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脆弱得多。
我们不妨先花点时间,用最朴素的方式捋一捋,股票和债券这两个东西,在大部分时间里,为啥是个“跷跷板”关系。
说白了,股票代表的是对一家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索取权,你买它,是赌这家公司会越来越好,经济会越来越繁荣。它是个进攻型选手,喜欢高增长、高通胀、热火朝天的环境。而债券,本质上是一张借条,你买它,是把钱借给一个主体(比如国家或大公司),换取一个相对固定的利息。它是个防守型选手,喜欢的是确定性,最爱经济平稳甚至有点偏冷、通胀温和的环境,这样它那点固定利息才显得金贵。
所以你看,这俩东西的脾气秉性是拧着的。经济特别好,大家对未来信心爆棚,钱就会从债市这种“避风港”里跑出来,冲进股市去博取更高收益,于是股涨债跌。反过来,经济前景不明朗,大家心里发毛,就会卖掉股票,把钱换成稳妥的债券,攥着那点固定利息过冬,于是股跌债涨。这就是绝大多数时候,我们资产配置理论的基础:用债券的稳,来对冲股票的波动。
那么问题来了,当跷跷板两头都翘起来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经济突然变得既高速增长(利好股票),又无比稳定安全(利好债券)了吗?这种“既要又要”的完美状态,现实中几乎不存在。企业盈利高歌猛进,通常都伴随着通胀压力和加息预期,这对债券来说是天敌。
排除了这种不可能的选项,那答案就只剩下一个,也是最常见的一个:水涨船高。
不是船(资产)本身造得更好了,而是整个港湾的水位(流动性)被强行抬高了。当市场上“钱”的数量,或者说大家对于“钱会变多”的预期,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时,这些钱就需要寻找去处。它们就像洪水,不会挑剔河道,而是会漫过所有地方。这时候,资产的基本面是好是坏,短期内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它能“装钱”。股票能装,债券也能装,于是大家就一起被钱给“买”上去了。
这种由流动性驱动的普涨,就是我心里那个警报声的来源。因为它会给我们造成一个极其危险的错觉,让我们误以为是自己的投资水平高,是自己“股债搭配、天下我有”的策略牛。但实际上,你可能只是碰巧站在了一个正在被动注水的游泳池里,池子里的每个人身高都在“增长”,但这跟你的骨骼发育没有半毛钱关系。
这时候,就非常有必要启动我一直推崇的“多层次记账法”了,给自己泼泼冷水,算算三笔账。
第一笔,是“金钱账”。这笔账最简单,账户里实打实的浮盈,数字是红的,钱确实多了。这当然是好事,值得肯定,毕竟真金白银的收益,聊胜于无。
第二笔,是“情绪账”。这笔账最容易出问题。股债双涨带来的“躺赢”感,会提供巨大的“情绪价值”。它让你感觉自己是巴菲特附体,决策英明,眼光独到。这种感觉非常上瘾,但毒性也巨大。它会让你放松警惕,放大自己的能力圈,开始相信自己能预测市场,甚至在未来敢于下更大的赌注,去博取一些本不该属于你的收益。历史上无数的“填坑”故事,往往都源于此。当一个人把市场的馈赠(Beta收益)当成了自己的能力(Alpha收益)时,就离交学费不远了。
第三笔,是“相对收益账”,或者叫“机会成本账”。当所有资产都在涨的时候,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是,我们手里的“钱”本身,它的购买力是不是在缩水?如果资产价格上涨10%,但背后是货币购买力下降了8%,那你实际的收益只有2%。你跑赢的不是市场,只是印钞机而已。更深一层,这种行情的机会成本是什么?是你放弃了深度思考。你停止了去伪存真,停止了去研究哪些公司的基本面是真正扎实的,哪些债券的信用是真正牢靠的。因为不需要了,随便买都能涨,研究的价值被稀释了。而当潮水退去时,那些被你忽略的、基本面上的“坑”,会一个接一个地暴露出来。
拉长时间轴看,历史上每一次大的流动性盛宴之后,都伴随着一地鸡毛的残局。无论是2008年后的全球量化宽松,还是2020年疫情后的无限放水,初期都是类似的股债双牛,大家开香槟庆祝,但最终都逃不过一个“算总账”的时刻。当通胀抬头,或者政策转向,流动性的水龙头被拧紧时,那个被动注水的游泳池会开始排水,所有人的“真实身高”都会显露出来。届时,那些靠着水流浮力才勉强站住的、基本面不扎实的资产,会跌得最惨。
所以,面对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行情,我个人的习惯是,既不狂喜,也不恐慌。账户里的盈利,我心安理得地收下,但心里必须清楚,这笔钱主要是市场先生送的红包,不是我个人能力的体现。我不会因为这种行情而去加仓,甚至会反过来,更加严格地审视我的持仓。我会问自己:
如果明天宏观环境变了,流动性开始收缩,我手里的这些东西,谁是真正能自己站稳的“浓眉大眼的”家伙,谁又是那个需要靠着别人抬轿才能不下坠的?
我会把这种看似完美的行情,当成一个绝佳的“压力测试”的窗口。不是测试资产能涨多高,而是测试我的心态,能否在这种皆大欢喜的氛围里,保持那份必要的、近乎刻薄的冷静和审慎。
投资是一场需要穿越周期的长跑,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百米冲刺。一路上,你会遇到各种天气,有晴空万里,也有狂风暴雨。这种股债齐飞的日子,就像是途中遇到的一个风景秀丽、补给充足的服务区,你可以停下来歇歇脚,享受一下片刻的舒适。但你一定要记得,这只是个驿站,不是终点。别因为风景太美,就忘了自己还要继续赶路,忘了前方的路上可能还有坑。
共勉共戒。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鸿岳资本配资-网上配资门户怎么登录-网上配资炒股-网上配资知识网首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