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冠义①:始冠之②,缁布之冠也。大古冠布③,齐则缁之④。其緌也⑤,孔子曰:“吾未之闻也。冠而敝之可也⑥。”
嫡子冠于阼,以著代也⑦。醮于客位,加有成也⑧。三加弥尊⑨,喻其志也。冠而字之,敬其名也⑩。
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móu duī),夏后氏之道也⑪。周弁,殷冔(xǔ),夏收⑫。三王共皮弁素积⑬。无大夫冠礼,而有其昏礼。古者,五十而后爵,何大夫冠礼之有⑭?诸侯之有冠礼,夏之末造也。
天子之元子⑮,士也。天下无生而贵者也。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以官爵人,德之杀也。
死而谥,今也;古者生无爵,死无谥⑯。
【注释】
①冠义:冠礼的意义。
②始冠之,缁布之冠也:始冠之,《仪礼·士冠礼》无“之”字,当是衍文。缁布冠,黑色麻布帽。案,行冠礼要先后加冠三次,第一次加缁布冠,第二次加皮弁,第三次加爵弁。
③大古冠布:大古,即太古,上古。布,此谓白布冠。
④齐:通“斋”,斋戒。本指祭祀前的斋戒,在此指代祭祀。
⑤緌(ruí):缨饰。即帽带打结后下垂的部分。
⑥冠而敝之可也:案,始加的缁布冠并非成年男子正式的冠,皮弁和爵弁才是正式的冠,故缁布冠只是在始加冠时戴一戴,以后就不再戴了。
⑦嫡子冠于阼,以著代也:著代,古代婚俗礼仪之一,周代时,婚后第二天,新娘要早起沐浴,用竹器盛枣、栗子、姜桂、干肉作为见面礼拜见公婆。第三天,公婆用一杯酒饷新妇,新妇答一杯,然后公婆从西阶下堂,媳妇从东阶下堂,表示从此新妇代替了主位,公婆是客,这便是“著代”之礼。所公婆已去世,便在三个月以后到宗庙行“庙见礼”。
⑧醮于客位,加有成也:醮,行冠礼在向冠者加冠后,不向冠者进醴,而是进酒,就叫做醮,亦称醮礼。客位,堂后边室前的正中位,即室的户与墉之间,凡有宾客,其正宾的席位即设于此。加有成,尊其有成人之道。加,犹尚、尊,
⑨三加弥尊:三加,第一次加的是缁布冠,第二次加的是皮弁,第三次加的是爵弁。其中爵弁最尊贵,皮弁次之,缁布冠又次之。
⑩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名是初生时父亲所取,行冠礼后便是成人,除非君父,除非自称,他人皆须讳其名而称其字,故曰“敬其名”。
⑪委貌、章甫、毋追(móu duī):都是三个朝代平常人出门戴的缁布冠,因朝代不同而形状有异,其形制已失考。道,制也。
⑫周弁,殷冔(xǔ),夏收:弁、冔、收,是三代斋戒和祭祀时所戴的冠。
⑬三王共皮弁素积:素积,裳名,以白缯为裳,裳上有许多裥(jiǎn 裙幅上打的褶子)。积,谓襞(bì)积,即腰间的褶皱。
⑭古者,五十而后爵,何大夫冠礼之有?:这是解释“无大夫冠礼,而有其昏礼”的原因。因古时五十岁以后才可受爵为大夫,而冠礼是在二十岁时举行的,二十岁以前不得为大夫,自然也就不可能有大夫冠礼。
⑮天子之元子:元子,太子。
⑯“死而”至“无谥”:这几句记古今谥制之异,与前所记冠礼之义没有关系,可能是他篇之《记》文而错出于此。
【译文】
冠礼的意义:第一次加的冠,是缁布冠。远古的时候人们是以白布为冠,到祭祀时再把它染成黑色的。至于缁布冠是否有緌,孔子说:“我从未听说过缁布冠有緌。缁布冠在第一次加冠戴过之后,就可以弃而不用了。”
为嫡子加冠,是在阼阶上近于主人的位置进行,这表示嫡子是未来的继承人。在客位对冠者行醮礼,这表示他已受到了成人的尊重。三次加冠,一次比一次尊贵,这是要启发冠者立志向上。加冠时给冠者取一个字,从此以后就要以字相称而避讳其名,这表示对父母所取之名的敬重。
委貌是周代日常所戴的冠,章甫是殷代日常所戴的冠,毋追是夏代日常所戴的冠。斋戒和祭祀所戴的冠,周代戴弁,殷代戴冔,夏代戴收。至于皮弁和腰间有皱褶的素裳,则是三代所共同的。
上古时没有大夫的冠礼,但是有大夫的婚礼。因为上古时五十以后才能受爵为大夫,而冠礼是在二十岁时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有大夫的冠礼呢?诸侯有冠礼,那是夏代末年才有的事。
天子的太子举行冠礼也用士礼,这说明天下没有生下来就尊贵的人。之所以让诸侯的子孙继位为诸侯,是为了让他们效法自己祖宗的贤德,而不是说他们生下来就尊贵。以官爵授人,是按照功德的大小来决定所受官爵的等差,而不是看他出身是否尊贵。
人死了就加给溢号,是今天的做法。古代如果活着时没有爵位,死后就不给他加溢号。
30、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故其数可陈也,其义难知也①。知其义而敬守之,天子之所以治天下也。
【注释】
①祝史之事:祝史,即祝官,不是“祝官与史官”的意思。宣读祝告词以及相赞礼仪等,是祝史之事。
【译文】
礼所可尊贵的,在于它的意义。不问礼的意义,只知陈述礼的仪节,那是祝史的事。因此礼的仪节可以陈述,礼的意义难以理解。懂得礼的意义并且恭敬地遵守执行,这是天子用来治理天下的办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鸿岳资本配资-网上配资门户怎么登录-网上配资炒股-网上配资知识网首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